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
首页 > 房地产史话 > 老北京城门的记忆——皇城城门之地安门

老北京城门的记忆——皇城城门之地安门

来源:《首都房地产》
时间:2015-03-02 09:42:25

1.jpg

上图为(美)西德尼 . 甘博拍摄的 1917-1919 年冬季中午的地安门南侧(皇城内),透过门洞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鼓楼

地安门是北京皇城的北门,与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,寓意“天地平安,风调雨顺”。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,南对景山,北对鼓楼。

2.jpg

1920 年民国时期的地安门和鼓楼

3.jpg

今天地安门已不在,只能看到鼓楼

4.jpg

5.jpg

上图为(德)赫达 . 莫里循在 1933 年站在景山万春亭向北拍摄的北京中轴线的景象,可见寿皇殿屋顶和钟鼓楼,中间是地安门

建筑规制

6.jpg

砖木结构宫门式建筑,单檐歇山顶,覆黄琉璃瓦。高 11.8 米,进深 12.5 米。面阔七间,门洞三个。中

间门道设置朱红色大门,为皇帝专用,平时关闭。左右两侧门洞供路人通行,两旁为警卫用房。

明代,地安门(当时的北安门)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, 诸如管理制造皇帝、 太子、亲王冠冕、 龙袍的尚衣监;办造各宫用帘子、 篾簟、地毯的司设监;安置无权势、重病垂危太监或关押罪犯的安乐堂,以及司礼监、酒醋局、织染局、针工局、巾帽局、火药局、司苑局,还有钟鼓司、供用库、蜡库、帘子库、兵器库、皮房、纸房等。

据史料记载,地安门在明代巡防皇城的中点。众所周知,北京皇城大体是一个方形的城垣,东西宽约 2500 米,南北长约 2790 米,围绕皇城转一圈儿,十八里有余。《明武宗实录》记载,皇城外设有 72 座岗亭(又称红铺),每个岗亭驻守10名官兵, 共720名官兵, 专门负责环城保卫,尤其是夜间巡逻,每天从起更时开始,便由这批官兵分批编组摇着铜铃、带着腰牌,沿着皇城根巡逻。从长安右门到地安门是巡城的一半。地安门外有 18 座红铺,驻守有 180 名官兵,可见警卫制度之严。地安门往昔为禁地,普通百姓是不得随便出入的。

清代旧闻

7.jpg

清代,推崇古制前朝后市,地安门商贸活动比较活跃。但是,皇城之内为皇上宸居,诸王在内居住,汉官大臣是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的。和皇城其它城门一样,地安门外当年也竖有一通石碑,上书“官员人等,至此下马”。如果有谁跃马扬鞭而过,则被视为欺君之罪。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,为二层楼,原为内务府满、蒙、汉上三旗公署。

据文献记载,凡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,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。

1900 年(光绪二十六年)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。在紧急关头,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,出皇城北门地安门,再出内城德胜门,走避西安。

1908 年 11 月 14 日,年仅 34 岁的清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用砒霜毒死。其出殡的路线就是从地安门出皇城,然后经西四牌楼、阜成门向西去河北易县清西陵的。

民国后事

1924 年 11 月 5 日,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,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从地安门出去,直奔他的出生地醇亲王府,只是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狼狈。据溥仪在《我的前半生》中写道,冯军方面已给我准备好汽车。第一辆坐的是鹿钟麟,我坐了第二辆,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坐的是第三辆,北平警备总司令鹿钟麟手下的警察总监张璧则是坐上第四辆,内务府大臣绍英等人则坐了第五辆。于是就“浩浩荡荡”地到了我父亲(载沣)所住的地方——德胜门内什刹海后海北沿“醇亲王府”。

在离开紫禁城前,溥仪曾经与鹿多次交涉,在其宽容下,特许他从宫中带走大内藏银——历代元宝6333 斤,运至盐业银行兑换成袁大头银圆,作为溥仪一家人的生活开销。婉容和文绣及皇太妃们日常用品和平日所穿衣服,也允许全部带出宫外。在运送这些物件时,宫中人特将众多的金银珠宝、乾隆瓷器、名贵书画与手卷以及举世无双的古玩佳品等,乘机夹藏衣柜中带出宫外,暂存于醇王府里。

可是 20 多天之后,溥仪一家又赶上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兵进京,赶走了冯玉祥,溥仪既解了对冯氏之恨,又得以自由行动了。

建国之后

8.jpg

上图为 1946 年(德)赫达 . 莫里循站在鼓楼上向南拍摄的地安门、景山的景象

建国以后,地安门地区由于人流和车流量增多,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交通事故。不少市民多次反映这一问题,并在报纸上刊载,希望拆除地安门。同时,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,希望改善交通环境,不能拆除文物。

1954 年底,市政府最终决定,为了疏导城市交通,将地安门拆除。同时考虑到专家学者保护古建的目的,市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、木梁、木柱、木柁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,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,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。不料,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,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,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。

地标雁翅楼的复建

2.jpg

上图为 1908 年 11 月 9 日慈禧太后送葬队伍经过地安门雁翅楼的景象

地安门雁翅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知名景观,公元 1420 年(明永乐十八年)与地安门同时兴建,其旧址大致在今天的地安门东大街与西大街相汇,地安门外大街与内大街相汇的十字路口以南两侧,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。

雁翅楼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,面宽各十三间,每座楼的面积约 300 平方米。该楼黄琉璃瓦覆顶,其建筑造型很别致,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,故此得名。

清代时为内务府满、蒙、汉上三旗公署,其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 年)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到皇城护军的顽强抵抗。皇宫近在咫尺,护军豁出命去跟洋鬼子死磕,用血肉之躯为光绪皇上和慈禧太后出逃赢得了时间。老舍先生之父舒永寿当年系正红旗护军,就是在破城后的巷战中以身殉职的。在光绪和慈禧出逃之后,守卫在紫禁城的上三旗护军仍然坚守岗位,八国联军冲入午门后立即遭到护军三面火力夹击,致使侵略军未能如期到达慈禧寝宫。

据老舍先生回忆道,气息奄奄的父亲被老舍堂哥发现时,是在地安门附近北长街一个粮店里。兵荒马乱枪炮横飞,死里逃生的堂哥只带回了父亲的一只破袜。洋人一路杀人放火抢劫,穷人家也被刮地三尺。 最惊险的一次, 老舍被扣在箱底下,逃过一劫。

3.jpg

上图为清代中期的地安门地区雁翅楼布局图

4.jpg

上图为清末时期的地安门雁翅楼(东楼)一队宫中太监由此经过

1923 年夏,紫禁城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,已然逊位的溥仪,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,因为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。

据溥仪的堂兄溥佳回忆说,他曾亲眼看到宫中护军把一个手拿旧椅子的太监拦住盘问。太监解释说是拿出去修理,但护军一检查,发现座椅下面还有一层木板,里面藏了几件金器……当时京城的大小古玩铺,不时能发现宫内的古物。地安门外大街当年古玩店铺就出奇的多,烟袋斜街西口河沿边上也曾是京城闻名的“鬼市”……

看到太监们“盗宝”溥仪无计可施,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建议把宫中珍宝拍照后造册登记。于是,溥仪令太监到各宫取古物来拍照,太监们有时竟然取不出来。因此,溥仪认定建福宫大火系人为的。据消防队员说,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,还曾闻到很大的煤油气味。溥仪听了,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。就在建福宫大火 20 天后,溥仪在洋师傅庄士敦的怂恿下, 咬着牙根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从宫中全部遣散。

千八百的太监一下子要在宫中消失,也得有地方安顿啊!这些太监多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,大多在京城里没有落脚之地。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,不少太监出宫以后,因没有任何生活出路,走出宫门就跳进了筒子河。溥佳在《晚清宫廷生活见闻》一书中回忆说:“若叫这数百名太监流落街头,未免有碍北京的治安。经过商量议定由内务府筹措一笔遣散费,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,即可携带行李出宫 ; 实在无处投奔的, 暂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,待领到遣散费后,再各自回乡。”如此,原本是清代内务府满、蒙、汉上三旗公署和皇城后卫哨所的雁翅楼, 就成了太监们的临时住所, 一时间炊烟袅袅、人头攒动。

七月下旬过后,内务府终于筹措了遣散费,遂在雁翅楼里会同军警人员开始发放。 经过统计造册,这次裁撤的太监有七百多人。钱到手之后也就没得惦记了,太监们相互告别,有的搬到了庙里,有的投亲访友,还有的回了原籍。但仍然有三百多太监“赖”在雁翅楼里不走。溥佳说:“我每天从宫内经过这里,总看见不少衣衫褴褛的太监在廊下生火做饭,极像逃荒的难民,其状颇为凄惨。后来军警怕他们引起火灾,屡次驱逐他们离开,直到 1924年春,才先后散净。”

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,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。1954 年起,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,地安门东侧的雁翅楼随地安门一并被拆除了。1999 年改造平安大街时,西侧的雁翅楼最终也被拆除。

1.jpg

上图为 2014 年复建后的地安门路西雁翅楼

2014 年“十一”国庆节的时候,西城区政府用了一年时间,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南面的东西两侧,分别复建了一溜雕梁画栋的雁翅楼。此次复建的雁翅楼并非“原貌重现”(历史上的雁翅楼东西各 15 间),全新亮相的雁翅楼路西 10 间,路东更是掐头去尾在原来楼址中端恢复了 4 间,但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。


杂志内刊
协会介绍 | 协会章程 | 组织架构 | 协会领导 | 申请入会 | 联系方式

Copyright © 2006-2020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 由居安易家管理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维护 京ICP备14059816号-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76号